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人們對醫療保健更加關注。然而因為一些疾病、交通事故等導致人體骨骼嚴重損傷,因為受技術水平的限制,現階段難以修復,許多病人因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這給病人及其家庭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。據有關數據統計,在我國因為一些骨科疾病、交通事故、生產中的安全事故等造成的骨骼損傷患者每年都有300萬人,此外還有數量巨大的牙缺損患者,這些人都急需得到妥善的治療。
據媒體報道,當前全世界生物材料的年營業額已達到120億美元。其中人體硬組織替換材料(骨骼、牙齒等)約為23億美元,并以每年7%-12%的速度不斷增長。
當前針對骨骼缺損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是依靠自體的組織移植、異體組織移植、使用替代材料修復等。目前這些方法均存在較大弊端,如兩次手術、取骨量限制、傳播疾病、成骨活性低下等。
自體骨是從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,獲取一些骨骼,然后用到需要的部位,這種方式存在取骨量有限,并且無法獲得滿足需求的形狀等問題。
因為人體免疫系統的排異反應,異體骨植入人體后存在排斥。在植入人體前需要進行一些處理,減少其抗原性,盡量避免或減輕排異反應。但仍有一些患者在植入異體骨后出現排異反應,排異反應程度因個體差異不同。一些患者只出現發熱、傷口紅腫等輕微反應。另一些患者會出現傷口局部紅腫、難以愈合等問題,這往往需要手術清理,嚴重時還需要將異體骨取出。
上一篇:三維激光掃描儀為古建筑測繪帶來了革新
下一篇:現今3D打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